作为居民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消费场所,菜市场承载着太多城市变迁史和人文风情。伴随菜市场转型迎来热潮,一道关乎于“菜市场如何改造”的选择题正摆在市场方和商户面前,让人不禁发问,这道选择题,你答对了吗?
第一题:保留传统功能还是发展多元业态?
菜场经济依民而生。背离消费者等于白做!
随着全民打卡热潮的兴起,融合了多元业态的网红市集也应运而生,逛菜场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,印象中传统单一的菜场也纷纷敞开怀抱,用更包容的姿态向年轻客群抛出橄榄枝。
但伴随着此类网红菜场的迅速爆火,质疑声也随之而来,很多菜场中的老客直呼“改造后的网红菜场早已变了味”、“已经分不清是在逛菜场还是逛商场”。
出现这种评价实属正常,毕竟菜场的核心价值仍是满足消费者日常的生鲜采购需求。对一部分菜场老客来说,除卖菜之外,新兴业态对他们来说仅仅是额外的增项,并不会成为吸引他们来菜市场购物的重点考量因素。
所以市场在改造过程中,应该保留菜场传统功能,在丰富传统品类的基础上,引入符合当地消费者行为习惯的功能业态,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,为菜场注入年轻的活力。
结论:菜场改造,留存先行。无论菜场如何改造,都应在保留菜场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做延展,在不同需求的人群中实现微妙的平衡。
第二题:高端的环境还是小而美的市集
相比于菜场在哪,菜场定位更重要!
除了菜场功能外,菜场的选址也颇有讲究。有的消费者喜欢宽敞明亮的购物环境,这类人更注重消费体验,清爽的摊位设计、整齐的菜品分布、一目了然的功能分区会让他们获得身心俱佳的购物感受。
也有一群人,向往真实而温暖的生活气息,他们喜欢在摩肩擦踵的人流中,看着新鲜的蔬菜,听着小贩的吆喝声以及热闹的讨价声,被这些真实又细碎的生活模样治愈。
菜场是一座城市文明的缩影,以旅游城市为例,众多游客会选择在当地菜场感受最正宗的风土人情。浓缩了市井生活和城市风情的菜市场,有效满足了外地游客对当地日常生活、饮食生活、质朴社交和别样美好生活的体验诉求。所以建议此类菜场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,发展成为小而美的烟火气市集,展示当地的地道风味。
结论:明确市场定位要因地制宜,结合城市属性的基础上,提前了解菜场周遭居民的年龄层次、消费水平后,再确定菜场发展的主流方向。
第三题:保持理性还是回归感性
成年人不做选择,理性感性都要!
一座城市里,菜市场最能让人感受到热气腾腾的生活之美。但毋庸置疑的是,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让菜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。部分地区菜场频繁检查、运营方给商户下指标等现象,让菜场商户叫苦不迭。
在超市买菜是一个标准化的流程,看标签、看价格、放入购物车、到收银台结账,整个过程甚至不需要跟任何人说一句话。但在菜市场买菜,你可以体验到最小单位和范围的社交。菜市场存在的最大价值,兴许就在于这种真实的人情体验。
市场改造过程中,应在规范、理性规划的基础上,保留人文关怀。通过市场智能AI监管系统、三防三白智能监管实现对市场环境的规范化管理。同时,设置家电维修、按摩修脚、老年服装、惠民菜价等特色民生服务,实现感性生活和理性规划的巧妙平衡。
结论:比起在理性的规划和感性的生活中二选一,不如思考如何通过理性和感性的融合,迸发出巨大的化学反应。
菜场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对经营者而言,如何通过菜场资源的合理配置,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,已经成为一道事关民生、亟待破解的发展命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