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民以食为天”,菜市场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。从露天的马路市场,到传统的室内菜市场,再到智慧农贸市场,菜市场进化史,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脚步。回忆往昔,展望未来,菜市场故事亦是我们的生活故事。智慧农贸市场就是时代发展的见证。
1、主打一个露天
80年代初 马路市场
沿街的叫卖,熙熙攘攘的人流,露天买卖的市场是最接地气的存在。80年代初期,我国对于市场的管制放宽,允许私人和个体经营者参与商业活动。这一举措鼓励了马路市场的兴起。
农户与小商贩们开始在城市街道中的人行道、交叉路口等处自发摆摊售卖各种农产品与商品,这些摊位通常摆放在马路两旁,因此得名“马路市场”。
肩挨着肩,摊位连着摊位,地面满是水渍、活禽粪便随地排放,马路市场因缺乏管理,凌乱不可避免。但它出售的商品种类繁多,价格便宜,因此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去处。随着时间推移,国民经济不断发展,市场逐渐规范,向室内迁移。
2、终于不怕风吹日晒
80年代末-90年代 钢棚市场
时间推进到80年代末-90年代,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,城市人口急剧增加,对各类农产品的需求也大幅上升。为了满足市民的购物需求,一些城市开始兴建大型的钢棚结构菜市场。
这些钢棚提供了更为稳固和干净的市场环境,相比于传统的马路市场,它们更具规模和组织性。钢棚菜市场市场内每个档口都有自己的编号,不同种类菜品也设置了分区,买卖变得规范起来。
市场面貌的提升,让商品种类也得到扩充,市场不仅提供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和水果,还包括肉类、海鲜、调味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。这些市场自带流量,周围通常自然汇聚各种小商品市场,成为了市民购物的综合选择,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。
相比于早期的马路市场,钢棚菜市场通常更容易管理和维护。政府能够更好地监管市场卫生和安全,确保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合理。
3、规范经营好
21世纪初 室内市场
规范的室内菜市场是一种现代化的市场模式,旨在提高市场管理水平、改善市场环境、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,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。1997年起,菜市场迎来了一波“改造”潮。传统的钢棚菜市场逐渐走向规范的室内菜市场。
室内菜市场的每个档口都有了自己独立的照明、用水用电等设施,档口招牌也立了起来,档口整体形象更清爽美观了。在这个时期各省份还陆续制定了菜市场的文明规范标准,从而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。此类菜市场的卫生和清洁较过去有了明显改善,市场管理者定期进行清扫和卫生维护,确保市场内外环境整洁。
同时,市场通常采用规范的经营方式,要求摊贩遵守市场规则,包括价格透明、禁止欺诈等。这个时期,菜市场在建立信任,提高了商业诚信度上获得了较大提升。此外,室内菜市场开始重视安全建设,如灭火器材、紧急出口、防火措施等逐渐健全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我国很多地方一直存在钢棚菜市场与室内菜市场并存的情况,这是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建设条件等因素决定的。
4、将科技融入菜市
20世纪10年代后 智慧菜市场
20世纪10年代后 智慧菜市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,新时期的智慧菜市场正崭露头角,将菜市场带入了数字时代。这些市场整合了现代科技和创新,通过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技术对传统的菜市场进行升级改造,从而解决如物价监管、食品安全、短斤缺两等问题。在环境上,智慧菜市场也进一步升级,提供给消费者舒适、干净的购物体验。
智慧菜市场的推广,让管理方、商户、消费者都有所受益。管理者通过采集和分析大数据,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、商品流动和价格趋势。市场内设立的食品检测室,可以检测食品的农残、兽残等数据,并进行每日公示。检测数据与大数据联网,有效协助管理方监督好食品安全。
对于商户而言,在这里则拥有了更好的经营环境和销售渠道。智慧菜市场积极打通线上卖菜的渠道,建立线上平台,一些市场还配备了拣货人员和拣货区,为商家提供便利。
消费者也爱去智慧菜市场。这里的每位商户使用智能溯源电子秤,它与市场监管相连,实现远程监控,杜绝欺诈发生,消费者从此买菜更加放心。除此之外,购物小票的二维码上还集合了交易信息、产品信息、检测信息等,方便消费者扫码查看。杭州林鲲科技专注智慧农贸,在全国落地三千多个智慧农贸项目,拥有完善的农贸市场智慧化升级改造方案。
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,伴随着科技进步,我们已经抵达智慧菜市场的站台。相较过去,菜市场已发生了质的变化。可以看到,我们处于菜市场改革的飞跃节点。只有拥抱变化与创新,从消费者实际需求出发,才能紧紧握住商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