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从何时开始,菜市场兴起一波改造升级热潮。日式简约风、ins风等各色各异的网红菜场遍地开花。但并非所有的网红菜场都因此获得了长久生命力,网红菜市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菜场“脏乱差”的问题,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争议……
江寺桥农贸市场
曾红极一时的杭州江寺桥农贸市场,以其浓厚的上世纪90年代装修风格吸睛无数,吸引大批网红前来拍照打卡,引得众多媒体争相报道。而如今再度走入市场,昔时市场内的繁华光景已荡然无存,所剩商户寥寥无几,不禁让人唏嘘不已。
上海乌中市集
靠PRADA联名爆火的上海乌中市集,首度打破了菜市场和奢侈品的界限,成功从传统农贸市场实现转型。但菜场不是秀场,买个菜当道具,拍完转头扔进垃圾桶、大多数KOL只拍不买造成市场拥堵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,“买椟还珠”行为屡禁不止,使真实的消费者闻之色变。
走向高颜值、网红化道路并不是菜市场谋求发展的唯一出路,也无法为市场创造核心竞争力。
“敲锣打鼓”式的网红菜场虽然能红极一时,却鲜少有市场能保持高客流和长久关注度。所以,农贸市场怎么改?改什么?值得反复推敲与思考。
高颜值为何撑不起市场生意
1、定位偏差、表面功夫
从“”多巴胺”到“美拉德”再到“格雷系”,以色彩为主导的设计风格比比皆是。从美学角度出发,色彩学在农贸市场改造升级中的运用确实让人眼前一亮,但却与消费者在农贸市场这一场景下,所追求的实用主义、极简主义等方向大相径庭。部分用户甚至会觉得曾经治愈人心的精神家园越来越有距离感,导致农贸市场与用户逐渐脱节。
2、缺少积累、昙花一现
很多菜场开业之际盲目改造,却恰恰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,就是还没有足够稳定的客群来支撑市场生意。陌生的市场开业,确实可以靠一波噱头给自己带来流量,但久而久之,当热度褪去,剩下的就是冷清的生意,最终潦草收场。
3、租金上涨、本末倒置
从商户角度出发,相比于市场环境他们更在意稳定的生意。多个网红菜场改造之后租金上涨,商户不堪重负。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:市场花了大价钱改造导致成本增加,租金上涨导致商户接连退租,市场内商家变少导致生意惨淡,不利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。
任重而道远的传统菜市场改造,并非“理性规划”与“感性生活”的选择题。究其根本,市场改造的最终服务主体还是商贩和消费者。菜市场是提供柴米油盐,生活需求的地方,不应是打卡与追风、品牌营销之地。
市场改造究竟是改什么?
1、改服务:颜值与人文共生
颜值对市场固然重要,但在市场改造中不妨将思路打开。在保留亲切感和烟火气的基础上,思考如何从人文角度建设好感,如合理的摊位高度、宽敞的购物动线及兼具美感和创意的摊位分布等细节来提升服务,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。
2、改功能:颜值和功能并存
集聚化、中产化,是传统菜市场进化为“高级菜市场”的最终课题。包裹上精致外壳的网红菜场,终究还是离不开情怀这一核心标签。激活菜市场商业活力的第一步,不妨尝试创造社群接口,并逐渐削弱卖货感,以“女性友好”、“菜市场的松弛感”、“菜市场微醺”等小众话题切入,通过多功能法则吸引更多对标客户。
3、改思路:商户与管理方缺一不可
市场改造并非一劳永逸,发展方向需由市场方和管理方共同掌舵。市场方除了日常管理之外,要学会为商户赋能,及时关注行业动向并了解运营策略,定期组织商户培训工作;商户也应及时和市场管理方反馈情况,提出市场经营中的痛点及难点,定期沟通复盘,两者共同为菜场赋能,才能助力市场走向更好的未来。
市场改造只是菜市场吸引客流的一种手段,而并非最终目的,改善功能和用户体验才是根本。 网红菜市场的最终归宿,不在于盲目追逐流量,而在于修炼内功、增强底蕴,提供更懂消费者的品质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