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已经快速进入中度老龄化国家。
并非空穴来风,也不是制造焦虑。据调查数据统计,2000年,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不到7%。但截止至2023年末,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2.97亿,占比21.1%,这样的数字也许不够有冲击力。换种说法,目前全国每5个人中,就有1个老年人。
毋庸置疑的是,当“银发时代”来临,医疗资源紧缺、财政压力加大、劳动力市场衰退等问题随之涌现。但挑战往往和机遇并存,基于“银发”人群范畴广泛的特点,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,也将为各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。
菜市场与“银发经济”
随着传统消费需求的转变,老年群体逐渐由“老有所依”向“老有所乐”的养老观念转变,银发经济逐渐呈现出多元化、定制化、精细化等特点。而菜市场作为中老年人聚集的场所,契合“银发经济”的核心人群,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。
人群庞大且稳定
老年人对菜场具有特殊的情结,他们更倾向于眼见为实,通过观察食材的色泽、质地等特征来判断新鲜程度。同时他们又是负责家庭采购的主力,对于他们来说,买菜不仅仅是一种获取食物的方式,更是一种生活仪式。
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
老年人通常更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,他们认为通过自己买菜做饭,可以更好地控制食材的种类和烹饪方式,从而保证饮食健康。对部分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人来说,在菜市场内自己挑选食材可以适应定制化的饮食需求。
线上买菜算法复杂
虽然目前线上买菜平台打得火热,但平台定位还是偏向于做年轻人的生意,各类促销活动、红包津贴等使用规则繁多,过于复杂的算法对老年人并不友好。且这部分人群对价格更为敏感,他们可以通过跟菜场商户讨价还价来获取更优惠的价格。
菜市场=社交中心
最后,最核心且根本的因素在于菜市场是老年人的社交场所。这类看似简单的社交互动,可以满足老年人潜在的情感需求,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与社会的连接。且他们可以在菜场里结交新朋友,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。
菜市场如何服务老年群体
伴随“银发经济”高速发展,菜市场里的缺口同样亟待补齐。想要激活银发群体的新动能,需要积极推动适老化改造,激活有效需求。
改善环境
对于菜市场这类的零售行业,想要拉进和老年人的距离,需要先提供物质上的给予。除了保障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健康的菜品品质外,可以开设无障碍通道、休息区、阅读区等,为老年消费者提供舒适便利的购物体验。
创新服务
精细化服务是一种理念、一种文化、也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大潮。菜市场可以基于老年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的特征,推出针对这一群体的会员制服务或专属优惠。另外,市场管理方可以组织培训,提升商户对老年消费群体的服务意识。
拓展渠道
部分老年消费群体拒绝线上买菜,并非是拒绝线上买菜的快捷与便利,而是被繁琐的流程和算法挡在门外。菜市场想兼顾线上和老年人这两方面的需求,可以考虑开发适合老年消费群体的购物平台,通过简单的页面和操作,满足这部分群体的线上买菜需求。
调整供给
据调查显示,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家庭资产达到了288万亿,这就意味着他们有更强的消费潜力。应对此特征,菜市场可以考虑改变之前的菜品同质化桎梏,推出针对老年消费群体的定制餐食,或者在菜场内开设老年食堂,同时兼顾老年消费群体的生理需求和健康需求。
中国银发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。及时抓住风口,迎合时代发展的浪潮,或许就是农贸市场的另一个朝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