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场改造差评一片,为了面子还是为了生意?

2025-04-18 17:15:13

如何让菜市场环境更好?毋庸置疑,通过改造,让传统菜市场经历一场“智慧与温度”的双重蜕变。但近年来,多地斥资千万的改造项目却频频惨遭差评。从“网红菜场”的昙花一现到“精美设计”的华而不实,这场以“升级改造”为名的运动,逐渐暴露出目标定位偏差、文化内核错位等问题。这让我们不禁追问:为何一场以民生为初衷的改造,最终却与百姓需求渐行渐远?

 

64811upfile6801ed22945e1.png

 

改造乱象

菜市场沦为“样板间”

以杭州某菜场为例,该菜场于2022年完成改造。开业之际,以浓厚的上世纪90年代装修风格吸睛无数。但由于菜场改造定位不准确、菜品价格上涨等多重原因,仅不到一年,市场上只剩下三个摊位卖菜,其他全部改成封闭空间做外卖生意。

 

53684upfile6801ed32cd755.jpg

 

据菜场某商户介绍,该菜场附近还有两家大型菜市场,以前农贸市场开业时也算是“网红菜场”了,但是时间长了生意不景气,如今也面临关门的局面。

 

以上“面子工程”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。据调查数据显示,上海某区域内10家菜场改造后空置率达35%,而保留传统发展模式的徐汇区某菜场,日均客流仍保持在8000人次以上。显然,当改造停留在表面,菜场正在失去它原有的宝贵温度。

 

79305upfile6801ed5517341.jpg

 

反观北京三源里菜场循序渐进式的改造则更具启示意义。三源里菜场在过去十年内进行过七次“微调”,如加装无障碍通道、引入共享冰柜、开辟农户直销区等调整。每次改造的预算不多,却切实解决了市场内通风情况不好、动线混乱等情况,堪称为了生意而改造的典范。

 

50802upfile6801ed696e923.png

 

改造误区

文化符号的粗暴替换

菜场属性应以地方文化符号为出发点,照搬照抄只会陷入东施效颦的窘境。菜场改造应避免“盆景式改造”,在保障整体环境提升的同时,深入内在,解决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下水道堵塞、照明不足等基本问题,避免让民生工程沦为“换装”游戏。

 

50979upfile6801ed7b1ddb1.png

 

社区联结的缺位断裂

改造的核心在于“造”而不在于“改”。应通过智慧化设备、便民化设施的改变来造就更优质的购物环境,稳固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,而并非通过浮夸的外表、豪华的配置来获得政绩的认可。

 

3605upfile6801edf19b0f4.jpg91278upfile6801ed8dee30c.jpg

 

某二线城市菜场改造预算显示,每平方米装修成本高达8000元,结果却出现了冬季玻璃幕墙结露、夏季空调无力应对人流的尴尬场景。这种改造逻辑的恶性循环,不仅不利于农贸行业的整体提升,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。

 

改造思路

绣花式更新

细细琢磨菜场改造思路,其实大有可为。站在老年人的视角,思考如何让他们的购物动线更加简单明了、如何为他们提供更优惠的菜价信息;站在年轻人的视角,思考如何让他们在买菜的同时享受生活的治愈、如何压缩他们的买菜时间...这些最容易被忽略的量变,往往可以引发一家菜场从外观到内核的质变。

 

79052upfile6801ede9515b9.png

 

盘点那些真正成功的菜场改造,往往体现在细节之处。如苏州陆慕菜市场,在市场二楼设置休息区桌椅,让老人可以歇脚休息;杭州红石板菜场,改造后保留了所有原有摊位,通过可移动隔板实现功能分区,用模块化设计降低维护成本。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,累积起来就是民生的温度计。

 

9014upfile6801eddb83c5b.jpg

 

或许我们该从最初的起点出发,回到最朴素的追问:“改造过后的菜场,有没有帮助张大妈多卖出一把青菜?”、“翻新后的菜场,有没有让来买菜的李大爷少爬几节台阶”...真正从消费者实际感受出发,才是衡量改造成功与否的标尺。毕竟,城市的“面子”再光鲜亮丽,也比不过老百姓实实在在的“菜篮子”。

END
上一篇: 拒绝网络... 下一篇

相关推荐

正式开业 | 民鲲健康首家...

民鲲有喜啦!!万众瞩目的时刻来...

2021-07-01 13:44:28

又双叒叕开业 | “民鲲优...

号外!号外!民鲲控股 | 民鲲...

2021-07-01 13:50:05

围观 | 您的“平价食养”...

健康食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追求的...

2021-07-01 13:52:50